鼎 2019年 冬季號 第39卷 總第195期 中國教會培育面面觀

導言

劉淑珍修女 

 上一世紀二十年代,1919年教宗本篤十五世頒發了《夫至大》通諭,1926年教宗庇護十一世亦頒發了《教會事務》通諭,均強調要建立本土教會。中國教會積極回應。1922年教廷委派剛恆毅樞機出使中國,1924年在上海舉行了第一次全國教務會議,1926年教宗庇護十一世親自為中國教會祝聖了六位中國籍主教,確立日後中國教會聖統制的基礎。就在本土化的進程中,許多中國教區主教都在國際性的修會幫助下,成立教區性的中國修女會,一方面為了使主教在其教區內更有調派修女的權力,另一方面也由於中國修女有同語同文之利,較易深入基層,特別是農村地方去幫助福傳工作。

        經過了過去百年中國動盪的歷史及中國整個社會的轉變,中國教區國籍修女會由創建至重建、由復會至現在渴求尋找修會的身份認同,可以說是歷盡滄桑。一世紀後的今天,已有一些中國教區國籍修女會慶祝其創會80,90,甚至100週年之際,在歷史與人同行的天主,也是一位不斷更新創造的天主。中國教區修女會在歷史中前行,挑戰重重,而最新的挑戰莫如修女們的『身份認同』(Self-Identity)。因復會當年的年青修女現已步入中年,面對著現代社會的劇變,農村解體,中國教會被邊緣化,青年群進入網絡時代,修會聖召減少等現象,修女們無疑會問:『我/我們是誰』?『在中國/中國教會內修女的存在意義』?要尋找一個新的答案,只有回到根源好能看清前路。反思及分享近幾年一些中國修女會所作團體回歸本源的努力,她們尋找天主最初賜予修會的神恩,重找現今新的回應,她們都發現這正是天主聖神帶領整個團體的更新路。

回首走過的路

我走過陰森的幽谷,我不怕凶險。因 祢與我同在(詠23:4)

獻身生活,早在十七世紀,在國際性的修女會仍未能進入中國內地之前,明清之際已有傳教士勸勉一些年輕女性,獻身侍主,她們均自住家中,祈禱贖罪。於明末隨貞女人數增多,還出現了一些貞女群體,以善會形式存在。

        十九世紀中期,國際性的修女會,如仁愛女修會等修會團體被邀請進入中國,當時許多教區的傳教士就在這些國際性的修會協助下,成立了一些貞女團體,她們受到這些國際性修會的精神影響,甚至有如我們今天所稱的第三會組織。貞女們的獻身榜樣,並由於語言文化的相同,確實能回應當時牧民的需要。這些貞女團體成了傳教士們在婦女群中宣教的得力助手。她們以團體形式集居於堂區周圍,但不發三願,只立誓守貞並以服務教會為宗旨。至今,福建地方仍有龐大的貞女團,她們是地方教會的中堅份子。

        二十世紀初,特別在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當普世教會強調建立本地教會時,中國地方許多主教均著意成立教區性的國籍修女會,為能使主教們掌握更多的管治權及調派權,也好能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以同文同語之便,推動福傳的工作。而往往培育這些國籍教區修女會的工作,就落在一些國際性修會的頭上。

        然而由於這些教區性國籍修會成立於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之前,並且由當地主教按地方需要而成立,有別於國際性修會藉創會者所傳遞的神恩所創建。因此,當時所成立的教區性修會,其宗旨較多是事功性的,會規多強調生活規條,靈修方面多建立於熱心敬禮,而存在的理由,多會強調幫忙堂區的事務、婦女的探訪、為孤兒服務等,甚至有清楚明文寫下修女們要作聖堂祭器清潔的工作,這無疑為建設當時的中國教會作了重要的貢獻。

        50年代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之初,基本上所有國際性的修會都被解散,外來傳教士被逐出境、中國修女或被監禁,或被送往勞改,或被集中看管,或被遣返回家,甚或強迫婚嫁,於文革時期,情況更是嚴峻,不管是國際性或國籍修女會似是被消失了。

        80年代初期,當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教會逐漸恢復,中國修女會也逐漸有限度的恢復,但歷經30多年的斷層,原留下來的修女已年紀老邁,或因經歷了監禁或勞改以導至身心疲乏,能重回昔日她們修會所在之地找回幾位同會姊妹,已是慶幸,要重組修會,許多已是力不從心了。

        中國修女會的恢復過程產生了不少不同的遭遇,當中能重建修會的變數有:1)修女們在解放前所接受的修會精神的培育是否深厚至使她們能:或以言傳、或以身教去傳遞該會的精神;2)那些尚存的修女們對自己聖召的肯定,對修會精神的歸屬的程度;3)仍存活到80年代的人數…這些變數均構成該修會是否能恢復,並接受新的聖召。為那些斷層情況較嚴重的修會,即修會只留下幾位甚或一位的老修女,或只能找回一本古老會規,或幾張殘舊的會規散頁,甚或什麼都沒有留下的。重組時就十分困難。其復會或新建修女會的工作就只有靠教區的神長了。

        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重建或新建的修女會基本上新成員都是由老主教或老神父所招募的,她們基本上是文革後出生的一代,在一個沒可能有信仰培育的年代長大,她們的信仰培育都是得自祖輩的傳遞。這些新成立的修會,由於缺乏培育的人員,有由幾個教區集中一起,邀請一些境外的修女會的修女入到內地集中培訓的,有將新入會者送到一些較先發展,或有較深厚傳統的修會代為培育的。

        到二十一世紀初也開始有教區透過一些人脈,把修女送到國外求學;亦有許多教區為了修會生存的經濟問題,而將修女外送學習一些專業,醫療、刺繡、會計、甚至到一些大學修讀文學等,以求取得一些專業資格。然而當她們學成回到自己當地的團體,就產生嚴重的認同問題,同一修會十幾人均受到不同地區的培訓,許多時除了活在同一名字下外,找不到共同的經驗與共識,甚至言談當中,也沒有共同的話語。再加上沒有一份共同會規守則,或只有一份抄自不同傳統修會的會規,一個修會好容易成了集合體而非團體;加上由於牧民的需要,或由於經濟問題,往往出現一些一人獨居的或只有兩位修女居於一個堂口的情形,亦有與同會修女一年見不上一面的情況,修會團體出現許多的危機,修會缺乏團體感是其中之一。

二十一世紀的新挑戰

上主曾使我們的性命存活,沒有讓我們的腳步滑倒。(詠66:9)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經過40年的經濟改革開放,整個中國社會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經濟發展迅速,農村城鎮化,基建龐大,生活電子化,網絡覆蓋人生活的每個角落,青年群受教育及就業的機會增多,與此同時,教會卻越來越被邊緣化。

        在聖召稀少的情況下,現時教區中國修女會成員人數在40人以下者佔多。與此同時,中國修女接受的培育機會卻比前增多,有由外地而來的神父修女甚至平信徒提供的各種培訓:修道生活、靈修陪伴、身心靈成長、神學、聖經、要理講授課程等等;多間神哲學院亦開始有專為修女舉辦的神學牧靈培訓課程;往外學習的機會增多,到菲律賓、美國、法國、德國、比利時、意大利等,最近更有台灣輔大神學院提供的神學課程。這些培訓的機會無疑加強了中國修女們服務的能力,並擴闊修女們的視野;然而,也同時為修女會團體帶來了不少的問題:不少由外地受訓回來的修女難以適應原來的修會團體生活,有些感到與原先團體的姊妹有了隔膜,有些修女因為自己的專業在原來教區找不到出路,而獨自改在別的省分另設門戶,也有不少將學到的專業作為自己的召叫而離會。

        另一方面,出生於80或70年代的修女已步入中年,進入修會亦有二十餘載,面對整個社會及教會的轉變,不禁要問:我究竟為何而活?我所走過的路有意義嗎?我所屬的修會真的有存在的價值嗎?這修會團體的前景是什麼?前面應何去何從?一種身份認同危機感慢慢在個人的生命中及在團體內浮現,許多修女開始產生無力感,甚至有患上抑鬱症的,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更新與重建

我得進入祢的殿宇,專賴你豐厚的慈愛(詠5:8)

天主常在危難、黑暗中為人升起新的召喚!不少修會在面對身份認同危機時,開始覺得需要重新思考修會最原始的存在理由,再記憶起天主最初的召喚,亦盼望能與同會修女一起重訂一個共同的願景,好重新讓修會團體有新的活力走下去。聖神也激發起祂的教會將這召喚傳遞出去。2016年教廷呼籲各教區主教,要關注教區修女會的發展,要按聖教法典重整會規。修會會規並不只是一份時間表或生活規則,它是一個修會因其特有的精神所展現的生活藍圖。這是一項團體的工程,是一個祈禱反思辨認的過程,是整個修會團體皈依、更新的過程。一些修會開展了這項工作,過程雖是艱辛,但無疑是天主賜予這修會的一個恩寵的時刻。

1. 從歷史中重新尋覓、追念上主的恩賜

度獻身生活者確是天主賜給教會的一份恩賜,相信天主使一個修會團體的誕生,無論團體的大小,建立時間的長短,都肯定是來自聖神的恩賜,而這份恩賜,正是這團體在這世上存在的理由。團體一起重新去記憶起,去述說、去宣認,就是這重整過程的第一步。

        不管是老主教或老神父的邀請,或被老一輩修女的榜樣德行所吸引,天主聖神就在「天主子民中,召叫某些人因著天主所賜予的特殊恩寵,以獨身及恪守福音勸喻的生活,好能一心一意只掛慮天主的事,以這種生活方式,激勵人們對天主的愛,並能成為世上靈性生活的泉源」。(教會憲章,42)

        1996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頒布的〈獻身生活〉通諭中(no.36)曾提到修會團體在歷史進程中必需:不斷地『創新與忠誠』:忠於創會神恩,並勇敢地接受上主在今日世界中所發出的時代訊號。但為許多中國教區修會,要去清楚辨識最原始聖神的召喚,是困難的,因為他們不像有創會者傳遞出來的創會神恩指引那樣清晰。然而我們相信聖神在這些建會者心內工作,讓他們感到內心的渴望,被教會的需要所催逼,他們心底裡對修女會一定有著一些特定的期望,甚至當他為這個團體選擇一個名字的時候…都存在著上主的意願與呼喚。所以讓整個修會團體,每一位修女,一起作集體的回憶修會重建初期的歷史,她們從這歷史中,從與老一輩的接觸所得到的經驗中,一起去重新記憶當年老主教或老修女們的訓導,他們所經常強調的說話或作為,這教區的歷史,這教區的靈修根源,甚至從主教們為她們所選擇的名字中,去尋找,去細細聆聽、探索當時天主聖神在他們心中所投下的絲絲靈感,從而辨識天主讓這修會團體誕生的意願。

2. 細聽天主的話語

        當年那些老主教建立修女會的意念,不論是否清晰,都必定有著他個人或教區傳統所傳遞瞻仰基督奧蹟的特殊角度,又或受到該教區本有的靈修家族(如:方濟各會、聖雲先會、耶穌會、聖道明會…)所留傳下來的特有精神,及其特有瞻仰基督的角度所影響。因此,要瞭解天主創建這修會的意願,除歷史探索外,還需展開一段『誦讀聖經』(Lection Divina)的過程,即修女們要一起默想從這些靈修傳統中,或由歷史中,或由會名中,天主所啟示、所顯現出來耶穌的面容。提出一些有關的聖經章節,或某項基督的奧蹟,進行個人默想,然後大家/小組分享,然後綜合各人在祈禱中的靈感、再將綜合之聖經、奧蹟的重點作個人默想,小組分享,大家一起聆聽,好讓天主的啟迪越來越清楚。好能綜合起一段大家都聽到的,天主特別向這團體說的話。這是天主對這團體的呼喚,是天主邀請這團體要活現的奧蹟,是天主要這團體存在的理由。

3. 共同召喚所展現的生活模式

        這修會團體對天主聖言特有的解讀,必要求團體去回應,由此發展出一種這個團體的靈性特質,成了這團體的存在的理由,也可說是這修會團體的特別神恩(Charism),也成了這修會團體在歷史進程中的指向及啟迪(Vision)。按這共同願景,這修會團體聽到天主的召叫,這召喚同時亦是這團體的使命,這召叫也要求這特選的團體作出回應,這召喚與回應該實現及展現在這團體的生活中,成為一個共同生活模式,即一個生活藍圖,這就是該會的會規。修會會規該是天主對這修會的計劃的表達,稱之為生活的規章,因為這會規是規劃了修會內每一位成員生活的每一面:靈修祈禱生活、團體生活、三願生活、履行福傳使命、修會管理,促使修道生命成長的方法等,都要具體地體現基督對這團體的特殊召叫,這種專屬該修會特有的生活方式,使人一見某獻身者就認得出他是屬這團體的。

重塑身份認同的重要性

 凡敬畏上主的人,請你們前來靜聽,我要敘述他為我靈魂的所作所為(66:16)

        重整修會的過程雖然艱鉅,然而透過這尋找及辨認天主召喚的團體行動,讓團體中每個成員及整個團體再一次重述共同的召叫,共同的願景,實有無比價值,能使獻身者在多變的環境中,在生命的各階段中重新發現自己及整個團體在天主救恩計劃中的位置,進而肯定自己及團體存在的意義。

        1. 找到及實現真正的『我』:在這過程中,修會內每位成員都能由這共同召叫中找到天主創造計劃中的『』、被天主召叫要『成為』的『』。因為一個修會的神恩不單是一種共同的精神,更是一種個人實現他自己的途徑;會規也不單只是一套生活規則,或一種修德敬禮,而是涵括了整個修會團體及其成員的存在,因這神恩,這位默觀到的基督奧蹟會給予修會生活每部份一種獨特的色彩,這色彩是按聖神的推動及啟示而來的。每一位獻身者在這恩賜上可以找到他的『身份』,找到『我是誰』?找到天主創造他的真正面容,在這面容上,天主仍在不斷地創造,並揭示了『我』在人當中,在教會—基督的奧體內的得救與成聖。

        2. 能建立起個體對團體的歸屬感:『歸屬感』與身份認同是建構成「我」的因素。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都是源於他「是誰」?同時亦源自於他所屬的家/團體,因為他不是獨立存在的。歸屬感是指會士個人要意識到:天主要在這團體內塑造她、完成在她身上的計劃。所有這修會家庭的規章和傳統應成為她的的一部分,她的歷史亦成為了整體歷史的一部分。對修會的真正歸屬感,一定是表現在她對此修會的神恩的認同,讓這神恩成為她自己的身份認同。意識到同時也承認天主所給予的計劃,給予每個人,也是給予大家的。

        3. 能提供給會士祈禱生活的內涵及團體生活的意義:既然神恩的開始都是「天主自我的啟示」,祂將自己神聖的面容啟示給我們,每當我們意識到天主啟示祂自己時,實在是天主對我發言,一個「我」在天主面前出現。[正如祈克果(S. Kierkegaard)所言:「這就是讀天主聖言的經驗,當人讀天主聖言時,讓你不斷的記起自己,因有一個「你」對自己說話」。] 因此先知能這樣說:「我們是歸你名下的人」(耶14:9),在默觀天主時,在祈禱時,這奧秘或耶穌人性的生活的某方面,慢慢的在我們面前顯露,發現一種特殊的身份,發現一種與主相似的生活方法,從而修會團體及團體內的每一位成員都得到生活的動力,而這種與基督奧蹟的相連,啟示了每位成員的身份,也給予團體一些特別的心態、行動取向。所以修會的神恩是修會成員生活在一起的基石,一群接受同一恩賜的人,一群聆聽同一召叫的人,能生活在一起,是因這份聖神的恩賜。同會修女們分享到一種比血肉更深的聯繫,而恩賜是要分享及共同一起生活出來,才會越來越明顯的。

        4. 這神恩給予會士一條修持的途徑:當會士們經驗到這奧秘時,她發現了自己的將來及她的真正面孔,並發現要與這奧蹟相符,必需讓天主塑造自己的言語、思想、渴望、這就需要不斷的修持。她/她們的生活的行徑務必與天主所啟示給她/她們的相符,她們對天主的回應是一種感恩、一種朝拜、一種驚訝。每個修會有一個特殊修持的計劃(如方濟各會持守神貧),包含了生活的心態、感受、靈感、道德、某些特殊德行,及獻身生活的每一部份,甚至人際關係,某種特別的使徒工作等。

        5. 能給予修會使徒職務一個指引:最後,每一個修會之所以被召,都是為了別人而活的,是為了教會的好處而賜予的,而非為修會本身的自我圓滿。每一個神恩都為表達天主對人的愛。因此,每一個修會自其創建之時就有某種特定的使徒使命(並非指某種類的工作),這是聖神的果實,是聖神顯露了天主的救恩,聖神亦認識人,知道時代的需要,每一個世代都有不同的呼喚,是祂在創會者及其後來的跟隨者心中點燃起讓天主救恩實現於當代。每個修會都有為靈魂或為肉身服務而投身的工作,這是源自於對該修會特有啟示的經驗。是在祈禱中,生出這種特殊的服務方向,並且給予這種服務活力,即是這奧秘給予這服務靈感及呼喚。使徒生活直接與我們生活的方式相連,亦表達出我們是否對我們神恩的忠誠。

結語: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區修女會所面對的挑戰是嚴峻的,新時代中國社會的急速轉變,教會被邊緣化,但最嚴重的挑戰是來自自己及自己所屬的修會團體如何在新時代中實現修道者的角色?修會將來的路又該如何走下去?修會能走下去嗎?有如曠野中的天主子民,容易迷失在物質及權位之神的誘惑…在這時刻,聖神在教會中,亦藉著教會呼喚獻身者再回到天主最初的召叫,不斷記得上主的恩慈,及上主與人同在的經驗,好能在急變中,仍能有力向前,在人群中,在教會內作見證。

        認識幾個教區修會用了幾年的時間完成了或正在展開這項重新探索天主對自己修會團體的特殊召喚的工程。當她們再用現代的文字寫出她們心中對天主這份特殊召喚時,當她們在團體聚會祈禱時一起宣讀這份大家認同的召喚時,每次都是一個感動的時刻,如先知書上說的:「上主說:我要將我的法律放在他們的肺腑裡,在他們的心頭上;我要作他們的天主,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31:33)。這群女士同被天主召喚去履行同一使命。她們是真正的個體,但同時也因同一召叫而活在一個團體內,她使她們這團體存在,她們的召叫也是她的召叫。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