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歷史、文化與人生的反思:圓融智慧的追尋
(又名:「歷史文化與圓融人生」)
「人生如白駒過隙」。中國史學家司馬遷嘗試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歷史觀念反思人生的奧妙。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思想家 Karl Jasper 提出軸心時代 (Axial Age) 的理念,追溯西元前六至四世紀在歐洲、東亞細亞、印度及中國都出現劃時代的文化創造。
1962-65 年,天主教舉行了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為基督教走進現代世界帶出一個相容並包的新方向。跟隨著這個精神,教宗方濟各呼籲以「時間比較空間更大」的視野,站得高看得遠,考慮「圓融生命的發展」(integral human development) (或譯「整體生命發展」)。
處於21 世紀的今天,香港面對全球及地區急劇的變化,本系列講座將根據跨文化及信仰的角度,以中華文化為主軸,採取廣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透過歷史思考及研究方法的重溫,共同探索文化傳統的形成、繼承與創新,以及文化遷移、衝突與互動,從而在日常生活的歷史經驗中,嘗試尋找一些圓融互通的智慧。
講座系列以跨文化及信仰的原則分為兩個單元,每學期一個單元:
-
- 第一個單元 (9月3日至11月12日) : 理論重溫與文化傳承
- 第二個單元 (11月19日至2月11日):文化遷移、互動與創新
講座以交流共創的座談形式進行,參加者人數以 20 人為限。講座共九次,第10次為工作坊,參加者負責報告。講座每個單元的題目屬初擬,歡迎參加者共議。
單元一: 理論重溫與文化傳承
1. 歷史思維與方法
2. 中國智慧傳統脈絡的反思
3. 天、地、人在歷史演化中的角色
4. 個體與群體關係的文化反思
5. 信仰與人生的文化追尋
6. 理想人格追求的 跨 文化詮釋
7. 經濟與文化互動的反思
8. 管理與文化的反思
9. 文化創新與圓融生命的追尋: 反思中華民族的歷史足跡
10.總結分享
單元二: 文化遷移、互動與創新
1. 文化遷移的宏觀理解
2. 科技、人口遷徙與文化互動
3. 從文化遷移角度反思 中華文化發展的啟示
4. 道 儒 墨 釋融合的啟示
5.宗教與商業的文化互動: 唐玄奘 、 利瑪竇 、 鄭和與馬可勃羅
6. 絲綢之路與十字軍東征的比較
7. 中外朝聖的文化比較
8. 從文化互動角度回顧近代民族國家與國際秩序的形成
9. 從文化互動角度回顧殖民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的時代意義
10. 總結分享
講者簡介
郭少棠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柏克萊加州大學碩士及博士,雙重主修近現代中國及歐洲思想史。
自 1977 年在中文大學歷史系任教德國近代史、歐洲近現代思想史、比較中西思想史、比較城市文化、文化創意產業規劃。著有二十九本書和超過九十篇學術文章。歷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大學學生輔導長及通識教育主任。
2005 年,香港浸會大學為社會科學院講座教授,並出任常務副校長。
2011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州奧斯堡大學頒授人文學榮譽博士。
2020 年,任聖神硏究中心董事,明愛社區書院校監。